白白胖胖刈包出爐了!夾上泛著金紅色澤的酥軟五花肉,塞點用蒜頭辣椒爆炒過的酸菜,灑上甜甜的花生粉,親手堆疊一份刈包的感覺像是蓋房子,要不要多點酸菜?還是再灑一層花生粉?自己的口味自己決定,無論是添了酸菜與花生粉後的酸甜層次,還是單吃的鹹香鮮亮,都是一份美味,這是吃刈包的獨特爽快!
中華南北麵點博大精深,其中「發麵」系列中的經典就是刈包!因為張著大嘴包住滿滿餡料的可愛模樣,刈包也被稱為「虎咬豬」,是由福州湯包演化而來的道地台灣小吃, 祭拜土地公的「做牙」也會吃這樣狀似飽滿荷包的麵點,祈求來年發財!
這次的手繹課程上得熱熱鬧鬧,趁著一個個軟白麵糰醒麵的時間,趕緊爆香蒜頭辣椒準備把墨綠的酸菜爆香得鹹酸油亮,再將五花肉用糖和醬油紅燒,等到馥郁的香味瀰漫,肉質軟潤即可。打開蒸籠,熱氣蒸騰的白胖刈包像極了雪白的貝殼,趕緊布置好一碗碗配料,熱熱鬧鬧地擺滿整桌的豐盛,準備大快朵頤一番!
刈包是四季皆宜的小食,最能挑起食慾!酸菜的清爽配上五花肉的濃厚風味,幾葉香菜增添香氣,花生糖粉則是舌尖上的小亮點,酸鹹香甜一入口,好個色香味俱全的饗宴!刈包在台灣屬於簡單的庶民小食,雖然無論南北都有許多專賣店家,但是親手實做的趣味難以取代!掰開刈包,大家和樂融融的堆一個豐盛的小點,七手八腳的你拿一匙花生粉,我拿一匙酸菜,多夾一塊五花肉如何?與精緻的小巧蛋糕和優雅的咖啡相比,刈包下午茶更多了些暖心熱鬧﹗
開動好味:
週末的家庭聚會,該如何餵飽一家大小?看看外面的天氣微微起風,不如把夜市小吃的熱鬧端上餐桌,做份刈包給大夥一個驚喜吧!掀開的熱氣蒸騰,燉煮軟嫩的帶皮五花肉,都是令人為之滿足的美味印象,大家一起動手,把台灣經典化為家庭聚會的美味記憶!
捨棄了收納較為方便的白鐵蒸籠,特別到中華路上買了幾個圓滾可愛的竹製蒸籠,竹子遠較金屬能吸附水氣,蒸的時候記得再覆上一層粿巾,密和蓋子,好防止蒸氣積聚而成的水滴落在麵點上,受水滴侵蝕的麵點不但會變得乾癟,還會無法蒸熟唷!老師傅親手編織的細膩工藝除了乘載了幾千年的中華麵點記憶,更有祖宗的廚藝智慧!
在這裡還要跟大家分享保養竹製蒸籠的小竅,剛買來的蒸籠可以先用大火蒸過,把竹子的雜質逼出,擦乾並塗一層薄薄的橄欖油後陰乾即可長期保存,要記得的是不可以曬太陽,否則竹子脆化變形後可就不能使用囉!
挖餡匙則是大家時常看到的小道具,不管是製作小巧的湯包還是白胖包子,平滑的挖餡匙會比有弧度的小湯匙來得容易操持,虎口托著麵皮,另一手靈巧的把餡料和上,一挖一抹,手腕高低憑藉的是好使的工具!
雖然說白鐵製的蒸籠沒有竹蒸籠容易發霉的問題,清洗收納都容易,但是選擇特別去竹編店裡帶一個蒸籠回家時,珍惜竹子溫潤質感的想法令人感動,淡淡的竹香襯著雪白麵點也比較有味道不是嗎?